“婚姻会让人生更幸福”——这真是现实中最具杀伤力的谎言之一。文 | 宽宽
对于婚姻,我从来抱持着一种近乎悲观主义的态度。
谈恋爱时,从没想过一定要结婚,结婚后,从没期待能一起过多少年,更不曾痴想“执子之手与子偕老”的浪漫终老。
却一不小心,在一段关系中度过了17个年头。
前几天结婚纪念日,两个人盘点这些年的成长,都自觉在关系里获得了极大的滋养。
比起浪漫和乐观的期待,我想更重要的,是这些年一定做对过什么,这篇文即是凭借此种心念来思考和总结的。
关于婚姻,最基本的态度,我极其赞成阿兰.德波顿对婚姻的观察:
“婚姻早已成了现代社会制度安排中,最充满悲伤的领域之一。世俗世界断言,人们主要是为了幸福的缘故才进入婚姻殿堂,而此种令人瞠目结舌的论断,更让婚姻制度变得雪上加霜。”
一言以蔽之,“婚姻会让人生更幸福”——这真是现实中最具杀伤力的谎言之一。
幸福是部分婚姻的结果,不幸福也是部分婚姻的结果,不能因此断言,婚姻会让人幸福,这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。
不如说,婚姻有时让人觉得幸福,有时觉得痛苦,有时让人充满安全感,有时让人更没安全感。婚姻有时可以让你奋发于工作成就,有时让你根本无法安心工作。
婚姻有时让你觉得人生值回票价,但也有很多时候,让你悔不当初。
既然婚姻不能确保幸福,那人们为什么还要结婚?
我的看法,婚姻作为一种普遍而强大的社会制度,对于大部分人,提供了一个“顺其自然”的活法。
目前来看,不结婚(不包含想结婚但暂时或一直没有结婚对象的群体)是需要人们做出一个决定,或许还需要做出一些抗争。
而结婚,是顺其自然的、约定俗成的。也就是说,大部分人结婚,不为什么,大家都结,就结喽。
这一点,可以类比生育。
我想,没有父母敢说,生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来世上过一次幸福人生。那么不能确保他一生幸福,又为什么要生他?
“总要经历一下”,这是我听过最多的说法。
结婚也是,总要经历一下,于是就结了。虽然事实上,这意味着两个人从此创造出一个问题集中营。
可没有人在你结婚时对你实话实说:祝你们能经历各种打怪升级,偶尔品尝到一点幸福。
我们只会千百遍地重复谎言:祝你们幸福!
我丝毫没有控诉婚姻制度的意思,毕竟我也算是这种制度的既得利益者。
我是想说,对婚姻抱持着理性的看法,比抱持着浪漫主义的期待,对后面的路更有帮助。
十几年婚姻生活,如大多数人经历过的一样,那些痛哭流涕的漫漫长夜,旷日持久的冷战,半夜里去下载离婚协议书的冲动,以及更多的,不悲不喜琐碎冗杂的平淡日常。
“9个基本”,是在不断觉察中总结出的一点心得:
一个有趣的现象:
女性在选择结婚对象时,往往期待面面俱到,并且以为可以面面俱到,比如,经济不错+长得不错+家境不错+人品不错+各方面都还不错。
更可怕的是,对方不太达标的某些方面,我们竟会期待婚后通过爱的调教来完成改造。
男性则全然相反,更可能为了一个突出的优点做出结婚的决定,比如漂亮/会照顾人/善良/孝顺等等。
这两种选择动机往往都成为婚姻中巨大的隐患,因为两者都带来失望,不存在面面俱到,试图改变一个人,也难如登天;而一招鲜吃几天就腻了。
对的选择基于十分了解自己的内在,和坦诚面对自己上:
我最看重的方面有哪些? 我可以承受的对方的毛病有哪些? 我完全不能接受的毛病是什么? 我试图改变他的什么吗? 在一起,我大部分时候的感觉是?
诸如此类。
很多朋友说,这样了解自己一圈后,很多婚都结不成了。那不也挺好的嘛!
结婚后,难题不是变少了,而是变多了。过年回哪边啊,是丁克呢还是尽快生孩子,两人的工作是否需要为彼此做出调整,谁理财,家务怎么分工,审美差异好大啊,等等。
如果只是想宝贵的生命能多在一起腻歪会儿,周末看看电影,假期旅旅行,一起做做喜欢的事,那完全没必要结婚,把简单的事搞复杂。
有人与你立黄昏,有人问你粥可温,有人为你留盏灯,婚姻中,享受到这些并不难,难的是,享受了之后觉得很不够,还想要更多。
人最大的敌人,是自己的欲望,婚姻最大的敌人,是任何一方永不满足的坑洞。
人的本性决定了,我们总想从他人身上,找寻我们自身所缺乏的至善至美。所以有偶像崇拜。它的另一面,是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索求完美,或者崇拜。
大部分婚姻失和与亲子关系障碍,都来自于要求对方满足自己认为的“更好”。
阿兰德波顿在《写给无神论者》中说:
“在大多数的世俗争吵中,实际上总是埋伏着一个情绪激烈的问题:‘你怎么就不能更加完美些?’”
伴侣间吵架,我们总是相互指责“你怎么这样?”言外之意,“你怎么就不能做的更好些?”婚姻的头几年,所磨合的大部分问题不会超出这个范畴。
度过磨合期的伴侣,往往是决定接受在这一问题上的失败,在接纳“不够”中继续往前走。
这一点至关重要,我是在第一个七年之痒时才学会的。
十几年里,在婚姻中不断觉察发现:
大部分对伴侣的抱怨,是对自己不满的显现。大部分对伴侣的挑剔,是自我质疑的显现。大部分对伴侣的冷漠,是没有呵护好自己的结果。以及,总想要对方改变,其实是恐惧自己做出改变。
(这些词写出来总有一种“知音体”的感觉,没办法,想不到新词,忍一忍)
结婚头几年,两个人还时有彼此独立的感觉,自由自在,觉得结不结婚没那么大不同。
越往后,两个人共同生活累积的时光和空间,一起往这个空间里收罗的宝贝,甚至一起生了个孩子,让两个人向陌生的领域拓展,所拓展之处,就叫家庭。
从此,家庭氛围,就成了关键元素,可以滋养关系,也可以消磨关系。
杨绛写:
“我们这个家,很朴素;我们三个人,很单纯。我们与世无争,与人无争,只求相聚在一起,相守在一起,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。”
这是我最羡慕的一种家庭氛围。
好的家庭氛围,来自善于对情绪做出表达和疏导,来自花大把时间陪伴,来自对客观问题的理性分析和处理,来自遭遇挫折时不互相指责。
更重要的,来自为了家庭事务一起学习和成长,怎么解决财务问题,怎么教育孩子,怎么平衡工作和家庭,这些难题都需要一起学习讨论,彼此都要做出改变。
有人一直处在婚姻中,却始终没有创造出好的家庭氛围。从不自省学习,各自抱持着自以为是的固执观念,彼此折磨。
家庭成型之初,需要两人倾注心血滋养,一旦形成了彼此都认同且享受的家庭氛围,它就成了世上最能疗愈你的地方。
所有宗教都有戒律和仪轨,所有公司都有规章制度,即便是松散的社团组织,也要定期开个会,讨论下分工。
可是回到家庭里,就少见有运用理性工具来有效管理家庭生活的。
许多争吵,都在反复同一点鸡毛蒜皮,屡吵不改,就上升为“你还想不想过了”或者“你根不就不爱我”这样的原则性问题,纯属混淆视听。
所有引发冲突的客观问题、主观诉求,通过理智地沟通分析然后一起商讨规则,来尝试解决。
相信大部分人在职场中,都愿意也能够寻找解决问题的工具,但一进入亲密关系,就失调了。
这不是能力的问题,而是意愿的问题。或者不如说,是某些关于婚姻的错误论断所致。比如,爱的话一切都对,不爱了一切都错。
可现实是,不是不爱,是许多爱都被不停做错事给消磨光了。
这世上没有谁比伴侣更了解我们,尤其是那些自己都不愿面对的缺点,这些是吵架时会造成伤害的原因,即最善于捅到对方的痛处。
佛法说,当我们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出现时,说明我们内在有一个未经检视与抚慰的坑洞。
别无他法,利用每一次强烈的情绪反应,获得检视自己的机会,从而变得更加完善。
也因此,能处理好亲密关系的人,也更善于处理其他的社交关系,因为一个不断完善的自我,是一切关系的核心。
在这一点上,我深深地认同,结婚带来的最大好处,是一个合理合法的、复杂而有用的修行道场。 没有谁的婚姻更容易些,在这个层面上人人平等,但凭此获得的成长却是云泥之别。
婚姻中,不念过去,不畏将来。不念过去,是不去执着当初的选择是对是错,不畏将来,也不去计划和期待未来一起走多久。
活在现状里,把选择变成最适合自己的,这是我们唯一可把握的。
如果努力过了,尝试过了,关系依然恶化,或者在婚姻中长时间觉得无趣窒息没意思,丧失了生活的大部分乐趣,那不如放弃。
始终需要抱持一个达观的态度,婚姻只是人类自己发明出来的一种制度,就像人类先天存在百分之一到十的同性恋群体,那么一定有为数不少的人,并不适合婚姻这种制度,这本身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人生苦短,必要时先放过自己。
最后想说,在我自己的婚姻中,作为一个佛教徒的世界观和修行方法,带给我极大的帮助。
简单地说,相信人生皆苦,那么就愿意承受婚姻中的挫折和难题(深知换个人也一样要面对这些难题)。
其次,让亲密关系受困的大部分情绪问题,通过日常的打坐冥想来标记和检视,而不是陷在情绪中去逼迫对方。
深信无常,所以珍惜眼前的时光。
愿我们在婚姻中一直有成长。
[原文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