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本来以为经过这么多年的普及,有些东西应该是常识了。但最近收到的一些留言让我发现,唉,还远远不够啊。
70年代,苏联勃烈日涅夫统治下的“再斯大林化”时期,苏联作家叶甫图申科碰到过这样一件事情。有一次他在西伯利亚的夏令营和一群青少年坐在篝火边,一位年轻姑娘提议“为斯大林干杯”。
“为什么要为斯大林干杯?” 叶甫图申科问她。
“因为那时侯所有的的人民都相信斯大林和他的理想,他们战无不胜,”她说。
“你知道在斯大林统治下,有多少人被逮捕吗?” 叶甫图申科问。
“嗯,大约20、30人吧,”她答道。
坐在篝火边的其他学生和这位姑娘差不多年龄,叶甫图申科也问他们同一个问题。
“你说哪条路我知道,但‘挪威森林’小区我可没听说过。”乘客张璇说完目的地,出租车司机就一通抱怨:“你说好好的小区,干吗非得起个洋名?怪里怪气,找起来也麻烦,根本不知道在哪儿!”
来回绕了两圈,没找到小区大门。张璇看附近楼房比较眼熟,就赶紧下了车,却发现是其他小区。“建筑风格差不多,又是洋名字,傻傻分不清。”
好不容易找到一位正在执勤的小区保安,在保安的指引下,总算找到了目的地。“本地人也不知道在哪儿,问起路来太费劲!”张璇抱怨。
张璇所在的西南某省会城市,不管是商业小区还是购物中心,“洋名”占的比例可不低。部分公交车站也以附近小区或者商场命名,从而出现被“洋地名”的现象。